画思维导图的基本功

Posted by 汤键|兔子队列 on January 12, 2023 禁止转载
本文总共 3540 字 · 阅读全文大约需要 11 分钟

解开难题有三个阶段

  • 1-写下问题
  • 2-找出逻辑
  • 3-决定解法
  • 考量重点→因果关系→决策架构→解决方案

思维模式:第三选择

  • 它摆脱了传统的“战或者逃”,提出了新的选择——协同
  • 我既不是为了战胜你,也不是为了逃避忍耐,而是希望与你协同,实现双赢

  • 思维模型一:认知行为结果模型
  • 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导致结果,而结果会对你的认知再进一步的强化;最终将形成一个闭环系统
  • 认知-行为-结果-认知,这是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
  • 比如,关于读书无用论
  • 当你认为读书是无用时,你不会努力读书,最终你的结果是不好的,而当你看到这种结果时,你会觉得这映证了自己的认知:读书无用
  • 当你认为读书能改变命运,你就会努力地读书,最终你收获了好的结果,你会认为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

  • 思维模型二:协同模型
  • 协同,是双方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 双方拥有共同的目标+双方共同努力=协同
  • 很多时候,无法协同并不是因为有哪一方没有出力,而是双方没有朝着一处使劲
  • 因此,真正的协同,需要双方都走到协同的状态里,有着共同的意愿,再各自发挥所长,互补劣势

  • 思维模型三:协同意愿模型
  • 既然提到双方需要都走进协同的状态里,有相同的意愿,那如何走进这个状态?
  • 1、我看到我+我看到你—我找到你
  • 在什么时候容易爆发冲突?
  • 两个不同的角色、身份、阵营对立的时候
  • 就像奴隶与贵族、爱国者与汉奸
  • 当然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这么夸张对立的阵营
  • 但类似于甲方与乙方、老板与员工、XX派与XX派……不同的派别还是非常常见的
  • 当你与对方发生冲突时,很容易出现的误区是物化人,即你把自己与对方都视为不同的角色身份
  • 就像你与老板提加薪发生冲突时,你认为你是弱势的下属,他是不讲道理的老板
  • 你认为老板这个群体就是抠门、压榨人、贪图便宜的
  • 即使你的老板身上没有这些缺点,你也会不自觉地把“老板”这个角色的缺点放到他的身上
  • 1.5、我看到我
  • 这意味着你不是把自己视为一个群体的代表,你就只是你自己,不会被角色身份所束缚
  • 你的想法、情绪、行为都具有绝对的自主性
  • 当你真正地看到自己时,你不再会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
  • 你会认真地审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动机,是否有缺点,是否有不足之处
  • 你不会认为“我弱我有理”,也不会认为“谁拳头大谁说了算”,你会对双方的观点都进行思考,而不是固执己见
  • 1.7、我看到你
  • 这意味着你不把对方视为一个群体的代表,某个群体的行为、特征并不一定就是他这个人的行为、特征
  • 他有他独立的想法、情绪、行为,他是一个人
  • 当你真正地看到他时,你不再会带着对某个群体的固有认知,不会带着标签、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也不会认为你已经完全知道了对方的想法
  • 在你面前是一个独特的、全新的人,你过去从未认识过,你无法用过去的经验去判断他
  • 你会带着好奇心去真正地走近他
  •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再对他带有偏见,你对对方的情绪也就梳理掉了
  • 1.9、我找到你
  • 当你不再物化自己、物化对方时,你不会再视对方的不同观点为威胁、攻击,你会认为双方可能看到了事物的不同面
  • 你会尝试去理解他,倾听他的观点,他到底看到了哪些东西
  • 而由于你的全身心的理解、倾听,对方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被倾听,也就不再会抱有强烈的情绪
  • 要知道,感受到不被尊重和不被理解,是最重要的情绪来源之一
  • 我看到我+我看到你—我找到你,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梳理掉情绪
  • 你真诚地向对方发出邀请,“我相信有一种方式能够让我们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满足,你愿意与我一起尝试来找到这种方式吗?”
  • 此时,双方都达成了一致的协同意愿

水平思考

  • 顾名思义,是指所想出的内容,都位于同一个水平层次上,也就是「举一反多」
  • 水平思考等于是扩散思考(发散思考),促进思考的广度
  • 例如「会议」两字
  • 会想到「会议的内容」、「会议的时间」、「会议的目的」、「会议的方式」、「会议的价值」等
  • 就像是一对父母,生了五个小孩——大宝、二宝、三宝、四宝、小宝
  • 兄弟姐妹间的旁系血亲关系就是同一水平层次的关系
  • 举一反多的思考就是水平思考,这里说的「水平」是指内容层次是同一个水平的意思
  • 不是指空间上的水平排列

垂直思考

  • 跟水平思考相反,其所想出的内容,不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呈现「上下阶层」关系,是思考的深度
  • 例如:
  • 「会议」两字想到「会议的目的」,从「会议的目的」想到「厘清歧见」
  • 从「厘清歧见」想到「达成共识」
  • 就像是父母生了儿子,儿子生了孙子,孙子生了曾孙子一样,直系血亲间的关系就是垂直思考的关系

分类思考

  • 思维导图是要启发大脑去思考,不是要局限大脑只能怎么思考
  • 思维导图上,你认为有几大分类,就会呈现出几条主要脉络(主脉)
  • 思维导图并没有规定「分成几类比较好」、「至少要分成几类比较好」
  • 分类思考需运用到逻辑思考的归纳能力,等于是聚敛思考(收敛思考)
  • 第一步:依据「目的性」来决定如何分类
  • 首先,我们动手画思维导图的动机,一定是想通过思维导图来达成某个特定目的
  • 因此,只要能「吻合绘制目的下,能完整呈现出所有想法」的分类,都是好分类
  • 你想要分成几类,就分成几类,思维导图上就会有几条主要脉络(主脉)
  • 案例:
  • 某同学问:「分类对我是很大的障碍,我不知道该怎么分类?」
  • 我先反问:「你为什么要画这张思维导图呢?也就是说,你画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为了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 同学说:「我一直想把我的书房整理好,想用思维导图来帮我规划一下」
  • 书房中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呢?
  • 一定是因为我们要拿它们来做某件事情对吧?
  • 那么我们可以用使用它们的目的性来分类
  • 这样,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看出自己在某件事情上的工具有哪些?
  • 工具够不够用?
  • 也不会忘了自己拥有哪些工具
  • 这个概念也适用于整理衣柜
  • 第二步:分类要吻合MECE原则
  • 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缩写,由麦肯锡顾问公司所提出
  • 中文意思是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且没有任何遗漏
  • 简单说就是「没有遗漏、也不重复」
  • 案例:办公用品分成这几项大类别
  • 也就是主脉为「文具类」、「纸张类」、「电子设备」、「电脑设备」
  • 那么电子白板要归于「电子设备」还是「电脑设备」呢?
  • 主脉做这样的分类就不吻合MECE原则
  • 第三步:主脉不要只分成两类
  • 思维导图的主脉最好不要只分成两类或出现「其他类」
  • 两个类别的分类,通常是180度的对立面,例如男跟女
  • 但仔细探究下去,多数情况会发现必有例外
  • 像是生理上为女,心理上为男的人,要归于哪一类呢?
  • 再重新将主脉上的类别名称做出定义后,肯定会发现两类的分类,并不足以吻合MECE原则
  • 所以,分成两类通常是用在启动思考的过程,但不应该是思考的结果
  • 案例:听演讲时同步以手绘制作思维导图笔记时,画思维导图前觉得自己思绪有清楚了,但下笔时还是要想一下、归纳(自我认知与实际情况的差距)
  • 手绘思维导图时思绪有立体感,不像用电脑软体时思绪是很平面的感觉
  • 每个人最好都有进行手绘思维导图与运用思维导图软体的能力,两者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 有时思绪会暂时卡住,我们会很轻易地直接在主脉上设立一个「其他类」
  • 随着思维导图上的文字越写越多,可能会发现主脉为「其他类」的内容多到不得了
  • 但其他主脉后面的内容却少得可怜
  • 这就表示我们的分类不吻合制作的目的性了(换言之,所做的分类方式并未吻合中心主题)

网络思考

  • 蜘蛛会因所处环境而结出不同样貌的网,目的就是要尽最大的可能去捕捉猎物
  • 枝繁叶茂的大树会以不断地分枝方式,尽可能地争取最远处的阳光
  • 思维导图就像蜘蛛网一样可以任意变形,也像大树一样可以无限延伸出去,好将脑中的重要讯息全部网罗
  • 我们只要在思维导图上同时呈现「水平思考」与「垂直思考」的结果,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网络思考了

要想好再画,还是先画再说

  • 在我们学习新事物时,越执着于想出最棒的做法,反而让人绑手绑脚,时间到了却无法开始动手行动
  • 别忘了,我们是运用思维导图来帮助思考,实际情况是一边想一边画,绝对是修修改改的,自然不是很工整
  • 但是通过这样的手绘过程,你会发现脑中那飘忽不定的思绪,或隐隐约约的答案,以明确且清晰的模样呈现在眼前

画思维导图很花时间吗

  • 回想一下,我们第一次开车上路的情况,是不是全神贯注眼睛紧盯着前方路况,很仔细的看道路标示
  • 几天之后,是不是已经能一边开车一边在脑中回想今天上班时所发生的有趣事情,已经不需要将全部精力放在开车这件事上
  • 而是用习惯,让一部分头脑自行运作来处理这件事
  • 1949年,加拿大神经心理学家唐诺·海伯(Donald Hebb)提出了海伯定律-同步发射的神经元会连接在一起
  • 每画一次思维导图,就是重复启动跟思维导图有关的神经回路
  • 通过不断地重复,重复越多次,大脑神经元会随时改变连接方式,好更有效率地去画思维导图
  • 神经学家称为「长期增强作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会渐渐变得自动化
  • 当重复出现的行为,连续持续七次以上,大脑就会自动化
  • 表示我们已经形成了新习惯,而且我们已经熟能生巧,能轻松驾驭了
  • 想让大脑养成自动化以思维导图方式进行思考,「持续练习画思维导图」是养成思维导图思考习惯的关键步骤